大明正统十四年(公元1449年)八月十八日的清晨, 大明王朝的金殿内,传来一阵阵痛彻心扉的哭泣声。那一刻牛津配资,历史的洪流似乎就在这一场朝会中定下了未来的走向。
这次朝会,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议政会议,更是大明王朝命运的关键时刻。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场会议的决定,将直接影响到大明未来的存亡。
会议的主题简单而又沉重:是选择逃避,还是奋起抗战?
展开剩余89%一个月前, 明朝收到情报,瓦剌的也先带领大军开始逼近边境。时任明英宗朱祁镇,在太监王振的影响下,决定亲自带兵出征,想重现祖父朱元璋、曾祖朱棣的辉煌历史。
在7月16日,朱祁镇下令弟弟朱祁钰留守京城,亲自带领数百官员和五十万大军,从北京出发,雄心勃勃地准备在大漠再创辉煌。
然而, 8月15日,明军在土木堡遭遇瓦剌军猛烈进攻,迎来一场惨败。英国公张辅等百余位高官阵亡,明英宗也被瓦剌人俘虏。
将军樊忠在乱军中与王振相遇,气愤之下将王振的脑袋砸烂,随后也壮烈牺牲。这场灾难被后世称为“土木之变”。
当明英宗被俘、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北京时,整个朝廷陷入了极度的恐慌。孙太后和钱皇后紧急动员,搜集宫中所有金银珠宝,试图以此赎回皇帝。
负责监国的朱祁钰,紧急召集朝会商讨对策。
在这场朝会中, 大臣们面面相觑,哭泣成灾。没有人提出有效的建议,大家都明白,朝廷的精锐部队已在土木堡覆灭,京城如今只剩下老弱残兵,而连皇帝都被俘,士气低落牛津配资,如何抵挡瓦剌的锐士?
许多大臣心生退意,纷纷暗自筹算:既然北京保不住了,不如撤往南京保命。虽失北地,但可以保全性命,继续享乐官位。这一念之间,许多大臣决定,只要能安全逃脱,再多的土地都可以放弃。
然而,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,瓦剌大军的压迫迫在眉睫,若再不动身,岂不是束手就擒?
面对如此危急的局面, 第一次主持朝会的朱祁钰同样感到迷茫。在他征求大臣们意见时,几乎所有人都只能泪流满面,无法提出任何解决方案。
一阵哀声过后,翰林院侍讲徐珵终于发声,他表示:“我昨夜观星象,天命已尽,南迁才是唯一生路!”
这番话迅速得到了许多大臣的响应,大家纷纷点头称是。此时,殿内忽然传来一声怒吼:“谁再提南迁,立刻斩首!”
众人转头一看,怒吼之人正是兵部左侍郎于谦。
他大步走到殿前,声如洪钟:“京城乃国之根基,一旦动摇,整个大明将不复存在!难道我们要重蹈南宋灭亡的覆辙吗?”
于谦的话震醒了许多大臣,王直、商辂、王竑等纷纷站出来,力挺于谦的观点。终于,朱祁钰坚定了信念:若要挽救国家,唯一的选择便是抵抗到底。
于是,朱祁钰下令升于谦为代理兵部尚书,亲自负责防守北京。
于谦,生于杭州一个官宦家庭, 从小便是刻苦学习的典范。四书五经之余,他还醉心于兵法,并将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视为自己的榜样,立誓一生要像文天祥一样忠诚为国。
年幼时,他曾骑黑马穿过一座寺庙,庙中的老和尚随口作对:“红孩儿,骑黑马游街。”
于谦毫不犹豫地对联回应:“赤帝子,斩白蛇当道!”老和尚听后,惊叹不已:“此子将来必成一代英雄!”
于谦的仕途也颇为顺利, 因为当时的杨士奇和杨荣赏识他,给予他很多机会。到了土木之变时,于谦已是兵部侍郎。面对即将到来的瓦剌大军,面对士气低落的局面,于谦依然决心战斗到底。
他想起自己当年所写的《石灰吟》,铭记自己誓言:“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!”他知道,国家兴亡,自己必须挺身而出。
1449年10月11日, 也先带领几万瓦剌大军抵达北京城下,布阵于西直门外。此时,北京城内,于谦正带领守军准备迎战,气氛异常紧张,战争一触即发。
在进攻前,也先派人高声喊话:“大明皇帝在此,你们还不放下武器,开城门迎接?”
这其实是他试图用明英宗作为筹码,兵不血刃地打开城门。
然而,于谦早已识破这一阴谋,早做了周密准备。
英宗被俘后, 于谦认为,若朝廷不立即拥立一位合法的皇帝,政局将更为混乱,瓦剌的阴谋也将得逞。于是,他向孙太后提出,必须在此时立朱祁钰为皇帝,以安定朝廷。
这不仅是保全国家的需要,还是瓦剌伎俩的破除。
最终,朱祁钰继位,名为明代宗,英宗被尊为太上皇。此举稳住了政权,避免了更多的内乱。
然而,北京城依旧面临严重威胁, 明朝的精锐几乎全军覆没,仅剩的守军不足以支撑长时间的抵抗。于是,于谦紧急调集所有可用兵力,终于凑齐了约十万大军,迎战来势汹汹的瓦剌。
也先虽认为北京空城一座,进攻将如探囊取物,但没想到明军将士在于谦的鼓舞下奋勇作战,瓦剌的先锋在西直门被击溃。
接下来的战斗异常惨烈, 虽然瓦剌大军人数上占优,但明军士气高涨,信念坚定,最终以奇袭为主的战术,成功击溃了瓦剌军的几次进攻。
在神机营的伏击下,瓦剌骑兵损失惨重,博罗茂洛海等人死伤惨重。也先经过几天的战斗后,终于认清形势,决定撤军。
北京保卫战, 在明军几乎毫无胜算的情况下,最终由于谦的英勇指挥,取得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胜利。这场胜利,不仅挽救了大明朝,也给于谦带来了巨大的荣光。
然而,历史的波涛中,这位民族英雄的命运却走向了另一个悲剧。
明英宗复位后, 由于谦在朝中许多人眼中是“威胁”,一些旧日恩怨逐渐浮出水面。最终,因政变失败,徐有贞等人联合策划了对于谦的陷害,导致他在1457年2月16日被冤杀,时年60岁。
于谦之死,令整个北京陷入悲痛,人们为这位忠臣流下泪水。
然而, 在他被杀后,岁月如梭,许多试图陷害他的人
发布于:天津市赤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