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沿袭了辽宋时期的制度股盈汇,实行三级行政管理体系,即路、州(府)、县,共设有十九路。
南京路最初属于宋朝河南旧土,金熙宗天眷三年(1140年)设立时称为汴京路,辖开封、归德、颖昌六府及拱州、滑州、曹州、汝州等九州。到了海陵王贞元元年(1153年),开封府被正式定为南京,汴京路随之改称南京路。
《金史·地理志》载,南京路下辖三府,管辖三节镇、防御八处、刺史八郡和一百五十个县,这一数据以金章宗泰和八年(1208年)行政体制为准。南京路下的三府包括开封府、归德府和河南府。虽然随着金朝政局变化,南京路的行政布局有所调整,但整体变化不大,其辖区主要涵盖今天的河南大部分地区,兼及安徽、山东和江苏的部分区域。
展开剩余78%南京路地理范围大致位于东经110°—118°股盈汇,北纬32°—35.5°之间。北至开封府延津县,南抵淮河以北,涵盖蔡州新息、唐州桐柏等地,西至陕州太华山,东至泗州临淮和盱眙周围。
从地理图上看,南京路东部和北部毗邻金朝的山东东路、山东西路、大名府路、河北西路、河东南路及京兆府路,南接宋朝的京西南路、荆湖北路、淮南西路和淮南东路。由此可见,南京路地处金宋边境第一线,曾是宋旧地转化为金朝领土的重要区域,经济上与宋朝存在榷场贸易,双方交流频繁。
南京路的地貌多样,包含平原、山地、丘陵和盆地,其中平原和丘陵占据较大面积,山地分布次之。主要山脉有太行山、邙山、小秦岭、桐柏山和熊耳山,主要分布在路的西部、北部及南部。该地区水系丰富,诸多河流多源自西部山地,形成放射状水网。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贯穿其北南,极大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。正因如此,南京路的独特地理优势为金朝后来将都城迁至此地,从边缘区跃升为直辖区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南京路原是宋朝旧地,经过宋金战争后成为金朝领土。最初称汴京路,处于金朝统治的边缘地带。海陵王时期更名为南京路,逐渐得到朝廷重视。至金宣宗时期,南京路更成为金朝直辖区。下面将详细阐述南京路三府十九州的行政区划变迁及背后原因。
金太宗天会年间,金军攻占宋朝东京(今开封),夺得战利品后北撤。但金朝未立即全面接管该城股盈汇,天会五年(1127年)三月册封张邦昌为伪楚皇帝,赐东京为汴京。次月十日,张邦昌退位。宋高宗即位后任命宗泽为开封府兼东京留守,汴京城仍归宋朝所有。
天会八年(1130年),金军再度夺取汴京,立刘豫为伪齐皇帝。直到天会十五年(1137年),金熙宗废刘豫为蜀王,并设行台尚书省于汴京。天眷元年(1138年),因宋金议和,将河南地归还宋朝。次年天眷二年(1139年)“王伦交割京师”,表明交割完成。天眷三年(1140年),金军背盟重攻宋朝,重新占领河南、陕西等地,汴京成为金朝南疆重镇。
贞元元年(1153年),海陵王将汴京开封府正式改为南京开封府,作为金朝陪都。自正隆六年(1161年)起,海陵王南下侵宋时,南京开封府一度成为金朝统治中心。金章宗泰和八年(1208年),该府被封为上等京府。金宣宗贞祐二年(1214年),为躲避蒙古军入侵,金朝迁都南京,南京开封府遂成全国政治中心,直至天兴二年(1233年)南京沦陷。
归德府原为宋朝南京应天府归德军节度所辖,天会七年(1129年)被金军攻破,归入伪齐政权。天会八年(1130年),伪齐改归德军为归德府,军额改为宣武军。天会十五年(1137年)金军重新夺取归德府,天眷二年(1139年)一度归还宋朝,三年后再复归金朝,依旧设为归德府宣武军节度,隶属汴京路。泰和八年(1208年)被定为中等散府。天兴二年(1233年)被蒙古军攻破。
河南府原为宋朝西京,天会十一年(1133年)被伪齐占领,旧制保留。天会十五年(1137年)金军夺取河南府,天眷二年(1139年)还给宋朝,次年再被金军夺回,京号取消,改称河南府,隶属汴京路。海陵王皇统二年(1142年)设德昌军,泰和八年(1208年)定为中等散府。兴定元年(1217年),河南府升格为中京,改名金昌府,成为京府之一。天兴二年(1233年)被蒙古军攻陷。
皇统元年(1141年),南京路新增陕州,次年增设邓州和唐州。随后淮宁府降为陈州,颍昌府降为许州,顺昌府降为颍州,保留开封、归德、河南三府。天德三年(1151年),拱州改为雎州,顺州改为嵩州。
至此,汴京路路治设于汴京开封府,辖区包含归德、河南二府及雎州、单州、顺州、嵩州、邓州、亳州、滑州、蔡州、郑州、曹州、唐州、陕州、陈州、许州、颍州十五州和颖顺军。根据《金史·地理志》记载,“南京路,国初曰汴京,贞元元年更号南京”,表明海陵王于贞元元年(1153年)将汴京路更名为南京路。海陵王时期,南京路的行政区划涵盖开封、归德、河南三府以及雎州、嵩州、汝州等十一州。
发布于:天津市赤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